-
实时汇率:
搜索
泰国华人网 首页 泰国新闻 查看内容

转告祖国乡亲们:羊就羊了,有啥好怕,早晚都是要羊哒……

2022-12-21 22:15| 发布者: 泰国华人网小编 733 0

摘要: 这些话,憋在心里大半年了。谢天谢地谢空气,现在终于可以大声地说出来了。其实,我早就是一个“躺匪”了。当然一开始还不是。2022年4月以前,老汉自己,以及泰国绝大部分中国同胞,都是坚定的清零派。那个时候,我 ...

这些话,憋在心里大半年了。
谢天谢地谢空气,现在终于可以大声地说出来了。


其实,我早就是一个“躺匪”了。
当然一开始还不是。
2022年4月以前,老汉自己,以及泰国绝大部分中国同胞,都是坚定的清零派。
那个时候,我们是真心觉得中国了不起,中国防疫了不起,能瞬间凝聚起这么强大的力量,拯救上百万同胞的生命,稳住了经济,顺便还能腾出手来给泰国这边捐口罩送疫苗,简直甩他丫美国二十几条街。
后来,奥密克戎上位后,中国各大城市经历反复封控,却始终无法断了病根;而泰国这边全面放开,也没有出现预料中的“亡国灭种”。
两相对比之下,答案一目了然,就算是嘴硬的,心里其实也认了七八分的数。
等到今年10月的时候,基本上80%的在泰华侨都已经变成了共存派,老汉自己也早已暗自降了“躺匪”,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清零口风没变,咱也不敢把话说得这么白,
于是只能各种旁敲侧击,阴阳怪气,写一些《泰国旅游大复苏,机场洋人笑开颜》,《在泰华人幸福快乐的日常躺平生活》——这类文章,隐晦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。
那种想说,又不敢说;说了,又不能说明白的感觉,那是真难受。


后来,一夜之间,变了天。
我们心里想,祖国总算是想明白了,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。
本来我以为,经过长期的动态清零,这好不容易放开了,虽说一时之间肯定是风吹草地羊羊羊,但是毕竟长痛不如短痛,大家应该接受现实。
但是,最近一段时间,感觉国内的乡亲们,好像确实是被这场面给吓住了。
现在的网上,似乎变成了“还念清零”的主场,在冰雪里向往火炉,又在火炉边上怀念冰雪。到处都是疫情高涨的段子、亲友感染的恐慌、医药短缺的埋怨、以及“清零时萧条,开放了更萧条”的揶揄。
想来,其实也不是不能理解——国内之前两年多基本都是零感染,加上各种防疫宣传深入人心,一下子彻底翻篇,身边全是杨过洋妞,很多人确实转不过这个弯。
但是,很多人也有点太魔怔了。
内网上,很多人开始激烈地批评防疫政策转向,搞得好像世界末日即将到来一般;
很多人一边参与着久违的“放宽”,一边对放松政策颇多怨言,甚至有人一边在电影院里看阿凡达,一边在网上宣誓要与“躺匪”不共戴天。
外网上呢,BBC、CNN们也彻底变脸,上个月还在花样百出地嘲笑清零,这个月180度大转弯,又开始角度刁钻地批评中国放开,一个个都像是精神分裂一样。
因此,有些话,之前在“清零时代”含沙射影地讲过了,现在要再光明正大地讲一次。
与病毒共存,是我们唯一的可选道路
其实早在从半年前,我就已经是这样想的。
只是到今天,才终于能够说出口。
中国当下的选择,是唯一的可选项
这个世界上,很多人“为反对而反对”,也有人“为支持而支持”。
而实际上,世上没有永远正确的神明,无论是谁都有可能对,也有可能错,而“对与错”本身,也会走向各自的反面。
中国在疫情早期,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与摸索之后,总结出了一套“中国式清零”的组合拳,并在此后两年中,挽救了无数国民的生命。
在西方各国死亡人数动辄以十万、百万计的时代,中国成为了当时唯一的“非疫区”,不但境内几乎零死亡,且吸纳了全球制造业订单,“世界工厂”的地位反而变得更稳固了。
当时的西方媒体,虽然爱说一些“虽然没死人,但是不自由”之类的酸话,但是内心深处也知道自己不行。
在奥密克戎出现之前,中国模式,是奇迹。


一项政策越成功,就越难以转向。
奥密克戎出现后,游戏规则改变了,让曾经的失败者获得了躺赢的契机。
全球各国基本都走向放开以后,中国还是维持了大半年的动态清零。
而“动态清零”本身,并不能消灭病毒,只能以巨大的代价延缓病毒的爆发。中国被困在了之前成功的经验中,勉强撑了很久,最后终于不得不承认,防不住就是防不住。
该来的总会来,即便不顾一切地再清零,也只能推迟那个结局的到来。


所以我支持放开,不是因为放开有什么道德上的优势,而是这是唯一走得通的道路。
2022年的中国,经济承受了太大的压力,民众也已经失去了对反复清零的耐心。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人很多,见了黄河依旧往里跳的却很少,既然清零没有尽头,也已经难以为继,则从一个国家的层面,中国只能选择当下的道路。
这种实事求是,虽然来得晚了一些,但终究是来了。
很多人不接受,只是无法适应思想上如此突如其来的转向罢了。你让他回到封控时代,为了有限的死于新冠的生命,而放弃自己的工作、收入、自由、以及因其他病症而就医的权利,我想第一个无法接受的人,就是那些“反躺平者”本人。
当然,也许还会有人不认同,他们会说“死的人又不是你”。
好吧,那么我支持你继续清零。
反正封的,也不是我。


中国的开放,真的太过仓促吗?
很多人表示,他们不是反对开放,而是反对“仓促开放”。
对这一点,我表示有限的认同。
但是,什么是“仓促开放”?“仓促”的标准是什么?
奥密克戎的字典里,又是否存在“不仓促”的开放?


中国放宽防疫,确实比较突然。
本来老汉还以为,中国会先宣传预热一下,叫钟大夫、张大夫们出来科普一下,然后逐步解除出入境封锁,最后才解封境内。
而中国,放开速度相当快,啪的一下都不带预热的。一两个礼拜就从“坚持不动摇”,跳转到“阳性可上班”。
所以,说快,确实也是快。


但是,老实说,这种快倒也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。
欧盟,去年11月取消检测和疫苗证明,到今年5月彻底放开,取消了包括口罩在内的全部防疫禁令;
美国,今年2月取消大部分防疫禁令,4月宣布摘口罩,9月官宣疫情终结(而实际上“终结”之后还是每天死上千人);
我们所在的泰国,去年11月放宽出入境管控(配合欧盟),今年5月开放出入境,7月大规模取消境内防控,10月宣布疫情结束。
西方各国,名义上说是“逐步解封”,实际上在2022年初就已经基本达到了现在中国的放宽程度。经过长时间的观察,最终发现完全放开确实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,才纷纷官宣。
中国人常说:让洋人先试试,再摸着洋人过河。
如今人家都摸过来了,证明淹不死,也就没必要从头摸起,直接一步到位便是。


当然,不可否认,由于中国境内的民众基本没有感染史,因此疫情传播速度很快。
在全国范围内,一些退烧药(比如布洛芬什么的)出现了短缺。
这一点,确实失之仓促,原本应该准备得更好一些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相信国家很快便会补上来,就像疫情初期的口罩一样。
到明年初,抗原试剂盒、布洛芬什么的,估计会满大街都是。


中国选择“一步到位”开放,最本质的原因,是奥密克戎病毒传播太迅速。以至于在“彻底封城”和“彻底放开”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中间选项。
要封,就只能全封;半封不封,等于没封。
最后,只能回到“不断小范围封锁,不断出现新疫情”的死循环里。


希望中国能够跟上疫情的节奏,一方面绝对不要因为一时的感染暴增,而重新回到“封控”的老路上,同时也要提供足够的基础药物,起码退烧药要管够。不论这些药究竟有多大作用,至少让大家心里有个底。
还是那句话,没有谁永远能够作对每一件事情。
在正确的方向上,不断完善,才是每一次成功共同的模式。


奥密克戎不可怕,因为我们都见过
最后,说一些心里话。
中国放开,一定会承受一定的代价。
每一个在泰国的中国人,在中国的亲戚,一定都感染了一大半。
剩下的一大半,也是时间问题。
但是,绝大多数在泰华侨,依旧支持中国放弃清零。
这一方面是因为,我们对中国依旧充满信心,相信奥密克戎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个国家都能躺赢的对手,中国不可能对付不了。
暂时性的艰难,一定会被中国所战胜,一定会被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克服,一定会被谨慎自律的中国民众所克服。


除了对中国有信心,我其实对奥密克戎也很有信心。
这个东西,我见识过,亲身体验过。
我女儿、我妻子、我的每一个同事、微信朋友圈里的大部分朋友,都见识过。
无数我认识的,不认识的中国人、泰国人、洋人,生活在泰国的80%的各种人,都已经亲身中招过。
我们也是一样的人,打的是一样的疫苗(在泰华侨大部分打的科兴),过着同样的生活,面对着类似的病毒。
而泰国,什么都没有发生,这大半年来,泰国实际上已经把新冠这事情给忘了。
我们这些在泰的中国人,其实也早已当奥密克戎是个屁。
我们之所以关心这个东西,纯粹是在为北方祖国的事情而远程操心。对我们自己而言,泰国警方对护照签证的审查,是更值得关注的事情。
至于新冠?即便中招,也是一笑而过。


所以,这个世界上,没有谁比我们这些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,对奥密克戎更有发言权。
因为那是我们用自己的肉身,去证明过的题。
没必要怕它,没必要把它当成一个凌驾于烟草和机动车之上的威胁。


要淡定地等待它,戏谑地对待它,用段子去解构它,用幽默去迎接它。如果无法消灭它,也别让它挡了我们的道。
对我自己的父母,我也是这样说。
什么杨康杨过,遍地洋妞,喉咙吞刀片,肌酸骨头痛,不过寻常事体,一个礼拜就会过去。


所有中国的同胞们,我们在泰华侨的父母、姐妹、伴侣、友人,请听我们几句话:
接受现实,与奥密克戎共存,是目前为止最理智而现实的道路。
目前的中国,正走在一条“唯一可选”的道路上,所遇难关,在所难免,看似来势汹汹,不过昙花一现。
越早接受这一现实,便越能坦然地度过这一切。
如果你实在不接受,可以“大路朝天,各走一边”,选择自行封锁在家中,让那些接受现实的人,去承担他们所要面对的风险,也迎接他们所将得到的解脱。
相信我,我们在泰国,就是这么一路走过来的。
我们能,中国也一定能。
(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泰国头条新闻官方立场)


原文:Thailand Headlines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