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环球时报综合报道】天猫、京东等中国巨型互联网购物平台今年的“双11”购物节成绩单,备受瞩目。走过14个年头的中国“双11”购物节,经过多年发展,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声势。今年多国通胀高企,美联储不断加息扰乱全球经济,叠加疫情、俄乌冲突等因素,全球经济承受巨大压力。在这一背景下,全球格外关心中国的消费情况。美国石英财经网站称其为“全球最大的购物日”。它不是“黑色星期五”,不是“网络星期一”,也不是亚马逊的会员日,而是中国的“双11”。 “常态化”的增长态势 “今年‘双11’还是下单了不少东西,已经习惯了在每年这个购物节消费。”北京的刘女士给《环球时报》记者看了她的购物单并表示,“部分商品比之前自己关注到的要便宜不少”。但吉林的王先生告诉《环球时报》记者,自己看中的商品“双11”前先涨价后降价,算下来还没有平时便宜,“我也就不凑‘双11’这个热闹了!”兰州的赵女士则称:“今年自己收入不稳定,未打算在‘双11’血拼。”而且她发现京东等平台推出的性价比较高的“工厂货”已能满足自己的日常消费需求。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詹姆斯·杨表示,“随着‘双11’购物节进入第14个年头,中国零售商正在面对新的挑战和来自外部环境的双重压力”。多家外媒也以“今年‘双11’热度有所减弱”为题进行报道。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多家外资机构分析认为,今年中国电商在“双11”的商品交易总额恐不如预期。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11日在接受《环球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今年“双11”的整体表现符合一般事物波浪式发展规律,在“双11”促销出现多年后,消费者心理已发生变化,其信心调整的过程有高潮也有回潮,至于回潮之后是否还会出现另一个高潮,需要继续观察。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、研究员赵萍对记者表示,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今年“双11”整体来说保持了“常态化”增长态势,电子商务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依然明显。她认为,今年“双11”呈现出三个明显的趋势,第一是服务上的规范化降低了消费者负担,比如缩短预售时间、一站式退差价等;第二,全年促销的联动使得优惠力度更加平均;第三,实体经济在今年的参与度很高,线上成熟的数字化供应链牵引了更多实体企业参与其中。根据京东向《环球时报》记者提供的资料,今年“双11”,京东线上营销活动带动了线下消费市场的火热,数智化供应链加强了企业、产业、区域之间协同作用。 年轻群体理智,下沉市场火热 |